从19岁进厂到现在,周万学在电力电杆制造有限公司(原北票电柱厂)已经工作了40个年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企业的掌舵人,他始终保持着对企业的那份忠诚、对事业的那份坚守。他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挥写了一首激越飞扬的开路者之歌。
临危受命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启动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各地电杆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蜂拥而上,行业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杠杆下尤为激烈,扬名业界的北票电柱厂因此积压了1200多万元的产品。企业被迫停产,300多名工人解甲归田。
在企业生死攸关之际,周万学临危受命,担任了北票电柱厂厂长,并且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积极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电力部门招标采购,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将库存电杆销售一空,让濒临倒闭的企业获得了新生,让职工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时,他亲力拓展北方市场,并且逐步站稳了脚跟。根据市场旺销局面,他及时改扩建了电杆第二生产车间,使电杆生产能力扩大了一倍,年产混凝土电杆能力达到12万根,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竞显风流
2002年,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北票电柱厂改制为北票电力电杆制造有限公司,周万学任董事长。此时的电力电杆制造有限公司在浴火重生中已经展开强健美丽的羽翼,但是,周万学并不满足,他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始了“三个五年”的跨越发展。
2002年至2006年,周万学率领技术部门陆续开发出了带避雷装置的预应力电杆、内法兰连接的组装电杆、防冻裂抗腐蚀电杆等5个新产品,使公司成为了国内电杆新产品研发数量最多的企业,实现了主业做强。
2007年至2011年,他与苏州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强度大弯矩环形混凝土电杆,填补了我国水泥电杆制品的空白;投资建设的大口径排水管项目,使公司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2012年至2016年,有着敏锐市场洞察力的周万学紧紧围绕国家全力打造海绵城市的主线,在原有排水管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了预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以及预制检查井、化粪池等市政新品的生产,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
电力电杆制造有限公司,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规格最全、新品研发能力最强的混凝土杆塔生产制造企业,并且参与了多项产品国家标准的起草与修订。“兴顺牌”已成为响当当的国家名牌。
再谱新篇
进入2018年,具有远见卓识的周万学按照“打造百年企业”的思路,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用他的话说“实施第三次创业”。他要让他的“电杆王国”生命不息,屹立不倒。
为此,他专门聘请北京的一家咨询公司,开展了“卓越绩效考核”培训,借以根治家长制、一言堂、行事没有章法可循等弊病,使企业真正实行公司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他还注册成立了工程公司,不仅卖产品,而且参与施工。同时,着手跨界经营,实现多元发展。他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立,让年龄较大的同志退出了领导岗位担当顾问,把一批年轻有为的同志推向了管理层,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
明德至善
在大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周万学始终不忘一名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多年来,他累计投入近60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连年铺设黑城子河、牤牛河简易桥,方便了沿河两岸群众往来;辽南特大暴风雪,他主动为灾区运送电杆使其尽早恢复了供电;汶川地震,他捐资2万余元,为受灾群众献出了爱心;在企业驻地,他捐资建广场、修公路,参与环境治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捐赠了10万元健康教育扶贫基金,向朝阳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捐款20万元。与黑城子镇和尚沟村结成帮扶对子,投资14.8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并且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吸纳18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另外,还选派一名管理人员到所包扶乡镇小塔子乡担任驻乡副书记,组织企业员工深入贫困户家中对口帮扶,为村民们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疫情防控期间,周万学为国营兴顺德畜牧农场捐款1.5万元、为北票市蓬莱社区捐款5000元,助力防疫期间一线工作人员的防疫工作。
“拨云去雾千回转,旭日冉冉照坦途”。大弯矩杆塔项目、混凝土通讯杆塔项目、PCCP管道项目,一个又一个宏伟的蓝图正在变为行动,周万学正披挂着一身骄人风采,带领着北票电力电杆制造有限公司员工阔步前行,一路铿锵……
记者 冯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