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浪费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饭店、学校、家庭等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公共洗手间的“长流水”,办公室、教室过度使用的“长明灯”,饭店因食用不完而被随意丢弃的饭菜……这些浪费现象有悖于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
古今中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美德。联合国专门把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勤俭日”,意在提醒人们要传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个人修身之需,诸葛亮就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勤俭节约是持家之宝,朱子就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之训;勤俭节约更是治国之道,毛主席就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也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国乃至整个人类,要想生存,想发展,都离不开崇尚“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多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都作为一种传统美德而被倡导、传承和弘扬。
成由俭,败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是我们的传家宝,无论生活条件怎样变化,这个优良传统不可丢。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任务艰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要消耗比以往更多的能源,各种资源日益枯竭,节能减排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胸怀大局,保持清醒认识,在生活和工作中勤俭节约,将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光大。
厉行节俭,传承文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能源危机日益紧张,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的时代背景下,节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节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入手。具体到生活中,我们要从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米做起,增强节俭意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节俭成为一种文明的符号和自觉行动广泛传承,从而彰显节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