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升、人口基数的增大以及家长对儿童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少儿培训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很多家长看来,最可怕的事就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给孩子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拼命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但是这些兴趣班却不是以孩子的意愿优先,而是随波逐流,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我家的孩子就要学什么。
实际上,这是家长们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通过“报班”的形式转嫁给孩子,以此来提升家长的“安全感”。这种盲目“报班”行为必然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效果,更有甚者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这种“攀比型”兴趣培养,急需回归理性。
兴趣选择要尊重孩子。兴趣的产生不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观察,并且积极与孩子沟通。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个性,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兴趣选择要学会放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对新鲜事物的热爱超乎家长的想象。想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需要放开孩子的手,支持孩子大胆探索,发扬他们的个性,才能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让兴趣班束缚住孩子开阔的眼界。
兴趣需要合理的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管是学习画画还是学习钢琴,或者是其他特长,都需要孩子学会坚持,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付出行动,这才是兴趣班让孩子体会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家长实现理想的载体,更不应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面对花样繁多的兴趣班,作为家长要因材施教,作出理性的选择。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才能做到自主学习,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兴趣班,才算是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