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针对学校餐饮浪费行为印发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男女生和不同人群餐饮消费特点,实行大小份、半份、拼菜和自助等供餐制度,实行按量收费制度,方便师生按需购餐。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便早已为孩子们所熟知,通过制定条条框框进行约束和规范有必要吗?
现实是,学生们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经典名句耳熟能详,剩饭剩菜却依然“侵占”了食堂餐桌,学校食堂里浪费食物的现象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除了食堂习惯于烹饪“规模化”、饭菜量“一刀切”的粗放型供餐理念以及部分学生缺乏“厉行节约”意识之外,饭菜难吃、黑暗料理频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这个“根”还在食堂转变以往粗放式、集体性的经营理念,向集约化、个性化上转变,在注重营养搭配、膳食均衡和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在供餐形式上,满足按需购餐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配套服务。
在提供服务升级的同时,饭菜整体质量上的升级更为必要。很多学生宁愿到校外吃大排档甚至偷偷点外卖,也不愿去卫生条件更好、食品更有保障食堂就餐,其实还是学校食堂的饭菜与学生对食品口味的期待存在一定落差。
提供有营养、很可口的饭菜,让学生真正吃得饱又吃得好,这是对学校食堂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食堂提升竞争意识、自加压力和动力,在改进和创新上做加法,把饭菜做精、把套餐做好,学生爱到食堂吃饭,食堂才能保证经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从小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的良好习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餐饮教育,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大力宣传挑食、偏食的危害,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