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准定论。细细咀嚼,这句话告诉我们:生而为人,贵在有德。
所谓“德”,泛指品行、品质。在甲骨文中,“德”字的结构即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其左侧的“彳”( chì)形符号表示道路、亦表示行动,右侧有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达的是“目光直射”之意,意思是说“行得要正,看得要直”。虽然其字形几经演化,但它无不教化我们:在“准则”“方圆”内,要本着谦逊之态,怀有善良之心,诚信处事,宽厚待人,不论入仕经商,抑或为民。
说白了,就是在有约束标识和无约束标识状态下,始终保持行为一致。对人给予尊敬,不能因为有了成就居高临下、得意忘形;处事遵守定律,不能见利忘义、精于算计;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给人使绊子、穿小鞋。遇到矛盾和问题时,要懂得换位思考,心平气和地协调解决,如此,是为“厚德载物”也。
反之,则“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这样的例子亦不乏有之。有的官员因官德太差,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终究出了问题锒铛入狱;有些商人因商德不够,尽管事业如日中天,结果只是昙花一现。《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因放高利贷,逼死尤二姐,机关算尽,最终身死道消,而她对刘姥姥的那一点宽仁,在贾家败亡之后,救了自己女儿的性命。
故而,我们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要怀着慈善之心,立德、养德、施德,方能拥有崭新的形象、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精气神,才能塑造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