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携带犬只出户,应当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遛狗必须牵绳,该规定一出,就成为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
古往今来,饲养宠物一直是人类寻求心理安慰和寄托的一种方式,其中狗因为与人的互动性高而被更多人选择。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养狗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多矛盾也随之凸显:出门遛狗不拴绳、遛狗不牵紧绳、宠物粪便不清理等不文明养狗行为,已被公众诟病多年。近年来,由此而产生的公众安全、环境和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公共场所遛狗拴绳”的问题成为互联网上讨论的热点。
毫无疑问,养狗是个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肯定是不完全的,一旦狗离开了自己私密的空间,进入了公共场所,就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乃至困扰,这种权利就必须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新修订通过的《动物防疫法》中有关遛狗拴绳入法的决定,则把养狗的不文明行为纳入到法律统摄的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官方治理的力度,提高了不文明养狗的后果成本。但规范文明养狗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遛狗拴绳入法的规定虽然加大了法律供给,提供了法律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仍需要搭配上各地科学的条例设立、宣传和巡查工作,才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养犬事宜,提高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效力,从根本上改善城市不文明养狗的问题。
其次,文明养狗还需提高“人”的自觉。饲养人要从细节着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视个人养狗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严重后果,不轻视养狗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努力平衡好养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才会使养狗上升为一种文明。
唯有多方协作,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让科学性高、可操作性强并且人性化的管理规定有效实施,才能真正做到“文明养犬”“宠爱有方”,推动文明养狗综合机制的形成,让文明养狗成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