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几辈热望,梦圆仲夏。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成功,标志着朝阳终于结束了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朝阳师范学院承载着朝阳人太多的希望和期许,也记录着过去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一朝凌云志,举城心向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咬定目标、团结奋斗,终于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打赢了一场堪载史册的攻坚之战。
今日乘风起,未来皆可期。本报推出长篇综述“朝阳的‘大学梦’圆了”,通过“筑梦”“逐梦”“圆梦”三大篇章,回顾接续奋斗的历程,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敬请关注!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朝阳师范学院处处澎湃着盎然生机,绽放着生命的活力,演绎着奋进的乐章。
这个夏天,注定要被铭记——朝阳人民孜孜以求30多年的“大学梦”,圆了!
2024年5月31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立朝阳师范学院。这标志朝阳终于结束了没有本科大学的历史,必将对朝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新一轮冲刺终于实现几代人的夙愿,饱含了省委、省政府对升本工作的大力支持,镌刻了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蕴藏了历代师专人的辛勤耕耘,以及朝阳人民对更高教育目标的不懈追求。
第一篇章 筑梦
齐画同心圆 共筑升本梦
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升本
历经风雨兼程,方得春华秋实。
作为老牌的师范类专科学校,朝阳师专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校。
学校始建于1960年,2011年整体迁到现今的小龙山,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839人、教职工689人。多年来,学校坚守“师范类人才优质化、高职类人才实用化”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办学内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教育学、工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涵盖6个学科门类的37个专业,走出了一条教学质量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6万名教学人才和2万名经济实用型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国师范类专科学校中都享有较高办学声誉。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渴望腾飞的梦想十分迫切——升本。在连续多年的全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议案、提案,代表全市人民表达强烈升本愿望。
我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筹备升本工作,曾三次呈请在朝阳设立本科大学,遗憾的是都没有成功。追梦路上,永不放弃。2021年,我市第四次启动申请设立本科院校工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升本路上,朝阳人民走得十分坚定。
升本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以朝阳师专为基础设立朝阳师范学院,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举措。
——教育强省战略需要优化全省本科院校布局。在朝阳设立本科院校,可以优化全省本科院校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更高质量的本土乡村教师队伍。朝阳农村人口多,农村学校占比大。在朝阳设立本科院校,可以充分激发学校潜力,为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的本科学历教师。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朝阳人才培育提出更高要求。鸟瞰中国地图,朝阳是连接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是辽宁拱卫京城的“西大门”。省委、省政府赋予朝阳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打造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全新历史定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大批头部企业、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朝阳。在朝阳设立本科院校,可以建设与产业布局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进一步推进朝阳振兴发展。
“天时”已至,“地利”已成。新一轮朝阳师专升本工作,市委、市政府锚定目标、保持定力,信念不移、决心不变——建设一所自己的本科院校,是朝阳人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更是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效支撑朝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以朝阳师专为基础设立朝阳师范学院,社会各界翘首以盼、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