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杏,可以说是一年四季分明的北方春后最早吃到的水果。说是水果,也是人们百年来逐渐认知的野果华丽转身,才成为老少皆宜的美味果品。在北票目前可知的家杏树最长年代有150年,且只有两棵,它们相伴生长在“须弥灵台寺”旁。
据考证,杏树原产于新疆,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杏树在全国各地,多数为栽培,尤以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种植较多,少数地区逸为野生。在新疆伊犁一带野生成纯林或与新疆野苹果林混生,海拔可达3000米。世界各地也均有栽培。
杏为阳性树种,适应性强,深根性,喜光,耐旱,抗寒,抗风,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带的主要栽培果树。种子(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杏是常见水果之一,营养极为丰富,内含较多的糖、蛋白质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另含维生素A原、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杏性温热,适合代谢速度慢、贫血、四肢冰凉的虚寒体质之人食用;患有受风、肺结核、痰咳、浮肿等病症者,经常食用杏大有裨益;人食杏果、杏仁后,经过消化分解,所产生的氢氰酸和苯甲醛两种物质,都能起到防癌、抗癌、治癌的作用,长吃还可延年益寿;杏仁可以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常吃有美容护肤的作用。杏子可制成杏脯、杏酱等;杏仁主要用来榨油,也可制成食品。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称杏为“树性淫者,莫过于杏”,称它为“风流树”,这种说法似乎成为杏树的基本文化形象定义。
在《庄子》的记载中,杏本是具有神圣气息的。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一片杏林,杏树环绕,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读书有那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令人神往。
杏花之美,其实有几个阶段,所谓“杏花看红不看白”,先是饱蕾未放时之蓄红,称“红蜡半含萼”,夸张一些,就是“蓓蕾枝梢血点干”,有待放的张力。初放时,刚一绽放就变浅而成淡粉,但粉薄红轻掩敛羞,花蕊中仍保护着胭脂色,这就是“似嫌风日紧,护此胭脂点”。吴融才含蓄地用“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歌颂杏树的魅力。有的地方以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为杏花花神。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
杏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为:少女的慕情、娇羞、疑惑。喜欢此花的人或受到这种花祝福的人,外观跟内在截然不同、外表柔弱、害羞,内心却蕴藏着灵敏的思维及无比的坚强,是经得起风浪的人。
北票的两棵家杏树已经历了150多年的风霜雨雪,它们生长在哈尔脑水库村山咀的“须弥灵台寺”,一棵在东侧,一棵守前门。虽是150多年同生,但身高体重有不小区别。东侧的身高10米树冠56平方米,山门前的身高7米,树冠70平方米。在这个神奇的寺庙旁是已知年岁最长的的古树。
须弥灵台寺,原为道家道场。建于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2年)已被列为朝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北票哈尔脑乡水库村的佛爷洞山。红石山下,股段河畔。哈尔脑乡境内“桃莱线”黑色路面纵贯南北,“大召线”横穿东西,京四高速公路境内穿过,距国道101线15公里,距阜朝高速公路7公里,此外,境内村级须弥灵台寺距离朝阳市区28公里,距离北票市区45公里。
寺庙里的铸铁大钟格外庄重,也是第一个重器。三清殿里供奉着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左),玉清元始天尊神像(中),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右)。还有许多道家道场特有的殿、堂、场等。
为什么在道家寺庙旁出现这两株家杏树,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论建寺庙时间从1909年算起到现在,时间只有110多年,而树的年龄是150年,就是说这两家杏树生长40年后才有了寺庙的存在。最大可能是当年建寺庙时有不少的树木伴其周围,随着时光的流逝,历经的百年中,许多树木已经终老或折损或被人为除去,只有家杏为人所爱才幸运保留下来。这也是最合理的解释。
当家人们守在一起,品尝种颜色、品种的家杏时,不会想到它们的前世如何,只是今生受到人们喜爱就足矣。相比那些山杏,人们只有在进行深加工后才会感谢它们带来的美味与快乐。
彭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