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北票新闻网>>社会万象>>社会经纬

悯农诗人蜕变之启示

2023-09-2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这是唐朝诗人李绅青年时代写下的著名的《悯农》诗,诗中充满了对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的农民极大同情。《悯农二首》至今经久不衰、妇孺皆知,被纳入小学课本之中,李绅也被誉为悯农诗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其诗词被世人所尊崇和传诵。同时,他的人生也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历经宦海沉浮的洗礼后,特别是在入仕飞黄腾达后,他丧失了诗歌里的悯农之心,逐渐蜕变为腐官酷吏,为后人所不齿。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更是司空见惯。古往今来,初时守廉洁,富贵思骄奢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行为也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成为勤俭节约、廉洁守正的反面教材。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不仅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纵观历史朝代的更迭,当政者腐败贪婪、骄奢淫逸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言,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了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疯狂消费和消费过度。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困难和荆棘一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行为准则,应深植于我们的心中并落地生根,任何时候都绝不可丢。思想上,每个人应时刻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等中外经典名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个中道理不言而喻,什么时候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国家民族就会繁荣昌盛,个人家庭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以史为鉴,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不要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重演。实践上,要把勤俭节约意识,把崇俭戒奢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做起,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的要求落到实处。

江立志


责任编辑:郭晓娟

热点排行

北票新闻网

电话(传真):0421-5823953 投稿箱/举报箱:bpxwzxwz@163.com 主办:北票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http://www.lnjubao.cn/
备案/许可证编号:辽ICP备202001491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642002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1120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