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宋锦春专程赶到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将自己祖父、抗日志士——宋凌阁的几件遗物,捐赠给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引出其祖父宋凌阁变卖家产组建抗日义勇军、配合李海峰智擒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及率部参加长城抗战等故事。
宋锦春捐赠祖父宋凌阁的遗物,有军用望远镜、墨盒和一份手写简历等。人们注意到,有3张已经泛黄残缺不全的红格信纸,纸上蓝色的钢笔字遒劲硬朗——这是宋凌阁在1968年写的个人简历,被宋家人视若珍宝。为了长久保存,宋锦春的父亲将简历粘贴在白纸上进行塑封珍藏。
宋凌阁长孙宋锦春今年66岁。曾任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现任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所长、《机械设计与制造》杂志社社长。身为博士生导师的宋锦春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在“汽车助力转向泵、低噪音高压齿轮泵的研制”“潜水艇外壳方形特殊钢板工艺”“机床重大专项基金项目”“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拦阻器的设计” 等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中,都有宋锦春的智慧结晶。
近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之余,他多次到朝阳、北票、本溪、锦州等地文史和档案部门查阅资料,走访抗战党史研究专家,挖掘家族历史,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中的爱国志士、自己的祖父宋凌阁整理写就《热东抗日志士宋凌阁传略》。
一
宋凌阁, 1899年出生于土默特右翼旗牤牛营子村(今北票市章吉营乡牤牛营村)的中医世家。父亲宋祥不但精通中医医药之术,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开明绅士。宋家高超独到的医术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从而在土默特右翼旗、热东、辽西一带远近闻名,许多外乡的患者都慕名前来求医。宋家的医术医德在民间口口相传,建立了良好的人脉,为日后宋凌阁团结民众,组建抗日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宋凌阁自小很崇拜屈原、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1923年,那年他24岁,正是朝气蓬勃、充满雄心壮志的年纪,他放弃了教书的工作,因为他有更大的事要做。宋凌阁进入东北军直隶第四路巡防骑兵营。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兵,他苦练骑射,伺机报国。宋凌阁是个大高个,练习骑马有着先天的身体优势,经过刻苦训练,骑马技术已炉火纯青,行进中射击几近百发百中。由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不久便担任了营部的文书。但是,经过一段在骑兵营的体验,他发觉自己很难适应这种旧式军队的模式和观念。于是,他决定另谋出路,于1925年离开了骑兵营。
二
宋凌阁回到家里,边帮家打理药房,边博览群书。一次去朝阳县城书局买书,偶然间看到警察署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招募文书工作。宋凌阁心想,警察署与外界接触面广,开阔眼界,能了解天下更多事。于是,他欣然报名面试,就被录用了。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相继沦陷,宋凌阁眼见百姓惨遭杀戮、东北军节节退让,他毅然辞职回乡,决心组织抗日武装,救亡图存。1931年冬,宋凌阁在父亲宋祥和哥哥宋凌汉的支持下,以原直隶巡防骑兵营旧部为主,又招募一些爱国村民,共100多人,组成了“国民抗日救国团”。宋祥拿出平日积攒的准备购置新房的数千银圆,并变卖了部分家产,购置了枪支、弹药和马匹。
为了让乡亲们了解这支抗日队伍,宋凌阁在牤牛营子村关帝庙前,举行了抗日武装队伍誓师大会,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聚集周围站脚助威。会上,宋凌阁先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经过,历数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场的军民群情激愤,不断高呼抗日口号、高唱岳飞的《满江红》,村中老人还挥笔疾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赠给宋凌阁。宋凌阁随即宣布成立“国民抗日救国团”,并被公推为司令,赵迺范为参谋长。宋凌阁率领的队伍在与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
三
1932年春,在东北民众救国军总监部朱霁青的帮助下,宋凌阁与邻村(今北票市上园镇张宝吐村)跑达子沟李海峰领导的抗日队伍联合起来,组建“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师”,由李海峰(1889 — 1953年)任师长,宋凌阁任参谋长,赵迺范任副参谋长。当时共有步兵、骑兵600多人,司令部设在牤牛营子村关帝庙内。
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在此期间,在朱霁清领导下的抗日救国军李海峰、宋凌阁、马子丹、孟昭炎等部多次破坏铁路阻击日军、截获物资。7月12日,李海峰获知日本特务石本于17日在北票乘火车返回锦州的内线报告后,与参谋长宋凌阁周密计划,在马子丹、孟昭炎、刘纯启等部的协同下,在京奉铁路锦朝线南岭站东的佛庙子处将石本擒获,并于12月15日将其处决。史称“朝阳寺事件”。
此事件轰动了日本朝野,也振奋了抗战初期的全国人民的斗志。据1932年9月5日的上海新闻报报道“这一事件打击了日本关东军的嚣张气焰,昭示了抗日义勇军不屈服于军事压力、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抗日军民受到极大鼓舞,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一段佳话。”
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宋凌阁热泪横流,阖家喜极而泣。他把妻子儿女叫到跟前,讲述了他与李海峰及抗日义勇军将士,从热东到长城脚下,坚持抗日救国的日日夜夜。
1947年12月,北票全境解放,他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参加革命。宋凌阁的长子宋瑞君在其引导下,进入锦州师范(现为渤海大学)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参加了共产党的地下活动。1948年锦州解放后,他积极为党工作。1950年,经组织选拔,他被选派为第一批赴苏联中央团校学员,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此后长期在东北局、辽宁团省委、辽宁省教育厅等工作,成为我党的高级干部。
1949 年 1 月,宋凌阁次子宋瑞夫在承德建工学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参加了平津战役; 同年4月,参加了渡江战役,随部队到云南剿匪。抗美援朝战斗打响后,他积极报名赴朝参战,成为一命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朝鲜战争结束后,1956年,宋瑞夫从部队转业,因其在部队期间发表过若干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被组织安排在国务院文化部工作。
1970年宋凌阁病故,享年71岁。
2018年,国家批准建立了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宋凌阁的名字镌刻在纪念馆内义勇军将士名录墙上,名垂千古。李兀羊 李秀华
宋锦春教授(宋凌阁的长孙)
宋锦春(左)与杨靖宇之孙合影
2021年,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参谋长宋凌阁之孙宋锦春(中)与参谋付兆田之孙付子斌(右)、付子义(左)合影。